徐海东将军虽然长期处于病休状态,却始终稳居开国大将第二位,这一特殊现象背后隐藏着令人动容的革命故事。在十位开国大将中,徐海东确实是个独特的存在——他既没有粟裕大将那样指挥百万雄师的辉煌战绩,也不似张云逸将军那般资历深厚;既不像黄克诚将军以战略眼光著称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也不具备陈赓将军那样广泛的人脉关系。更关键的是,自抗日战争中后期开始,徐海东就因健康原因长期休养,几乎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依然被授予大将军衔,并且位列第二!当得知这一消息时,徐海东本人深感不安。他清楚地知道,在自己卧病在床的那些年,正是其他将领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但毛主席和周总理却坚持原议,认为这个排名完全符合徐海东的历史功绩。经过组织上的耐心解释,这位谦逊的老将军最终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毛主席对徐海东的评价之高,从几个细节中可见一斑。老人家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在广州疗养期间,毛主席为了不打扰徐海东休息,特意嘱咐司机在经过徐海东住所时熄火滑行,等过了住处才重新发动汽车。面对工作人员的疑惑,毛主席解释道:海东同志就住在隔壁,他身体不好的同志,我们要让他休息。
展开剩余77%周总理对徐海东同样敬重有加。在北戴河休养时,一次徐海东前来拜访,正在理发的总理立即起身相迎,两人促膝长谈四十多分钟,直到徐海东告辞后,总理才继续完成理发。这些细节无不彰显出中央领导人对这位老将军的特殊情谊。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徐海东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这要从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功绩说起。
首先,从敌人的悬赏金额就能看出徐海东的分量。红军时期,国民党曾派飞机在前线撒下传单,上面赫然写着: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者,赏十万大洋。这个数字与红军最高指挥官同等待遇,足见敌营对徐海东的忌惮。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初见徐海东的有趣场景。当时彭德怀打趣道: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赤匪',你能认出他吗?徐海东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几颗门牙的憨厚笑容,那模样活像个腼腆的大男孩,逗得在场众人开怀大笑。
然而战场上的徐海东完全是另一番形象。他作战勇猛果敢,被敌人敬畏地称为徐老虎;治军严厉,对己对人都近乎苛刻,让部下又敬又怕。但私下里,这位铁血将军却保持着纯朴本色——不沾烟酒,性格直率,身上布满的伤疤诉说着他的赫赫战功。最严重的一次,子弹从左眼下方射入,贯穿头部后从耳后穿出。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女战士周东屏只能用盐水反复清洗伤口。四天四夜的昏迷后,当徐海东终于苏醒时,周东屏抱着他喜极而泣,这段生死与共的经历最终让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这已经是徐海东第九次负伤,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此前他曾徒手从腿骨中抠出子弹!当斯诺问他是否害怕受伤时,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憨厚地回答:不怎么怕,从小挨打惯了。更令人痛心的是,徐海东为革命付出的代价远不止于此——他的家族共有66口人惨遭敌人杀害。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开始长征。这支以童子军著称的队伍(许多战士年仅十三四岁),在没有友军策应的情况下孤军转战。在此危急关头,徐海东主动让贤,推举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甘居副职,这种高风亮节令全军动容。
在历时11个月、横跨豫鄂陕甘四省的艰难征途中,红25军屡次以弱胜强,最终胜利抵达陕北。这堪称徐海东为革命立下的第一大功。特别是他独创的牵制战术——故意暴露行军路线吸引敌军,为主力红军北上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徐海东将军用兵如神的故事在陕北广为流传。有一次,他指挥部队在三天内急行军三百余里,连续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当疲惫不堪的战士们瘫坐在地时,徐海东却精神抖擞地站在高处,用他那特有的嘶哑嗓音鼓舞士气:同志们,敌人说我们是'流寇',今天我们就让他们看看,无产阶级的'流寇'是怎么打仗的!说罢亲自带队冲锋,最终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歼敌一个整团。
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连同他那布满弹痕的军装、缺了门牙却永远灿烂的笑容,共同勾勒出这位传奇将军的立体形象。正是这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功勋,让长期卧病的徐海东当之无愧地成为开国第二大将,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