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配资网络炒股
9月19日上午10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下面,我们用这些关键词带您回顾发布会重点~
关键词③
非现场执法
非现场执法是大势所趋,这既是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的关键举措,也是健全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系统不断提升利用非现场方式和数智化手段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三个转变”,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从“现场检查”向“无感执法”转变,从“事后惩戒”向“全程防控”转变。
通过应用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无人船等智慧装备手段,将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大力推行无感式、穿透式监管,生态环境领域“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逐步建立,执法检查“带着线索去,瞄准问题查”,非现场执法已经从“理念探索”真正走向了“实践应用”。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经过精准探索实践,形成污染物浓度高值区、重点源排放异常等7大类场景48种问题的应用模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十四五”期间推动整改各类环境问题26万余个,其中偷排漏排、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6.6万个,线索的准确率从最初的4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通过大数据、大模型开展穿透式执法,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为例,通过接入检验过程实时数据,运用大模型智能化研判,有效发现数据逻辑不符等弄虚作假问题,推动全国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问题率从去年的53%降到目前的6.9%。
7.2万家固定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12.5万个水、大气主要排放口都被纳入自动监控,实时管住65%以上的污染物排放。利用移动实时监测车、水质微站等手段,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实施“入园不入企”的实时非接触式执法,有效实现了执法检查不入企、少入企,执法监管不越位、不缺位。
非现场执法成效明显。今年1—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了30%,但各地问题的发现率却提高了10—25个百分点;处罚案件数量下降了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了3.3个百分点,特别是对超标排放、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私设排污口以及非法处置、违法倾倒固废等重点案件占比超过50%,这表明行政检查的精准度、智慧化、质效性大幅提升。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快构建更加精准、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执法体系。概括来讲,就是通过非现场执法实现环境监管“无处不在”;通过分级分类管控实现对良好企业“无事不扰”;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实现执法过程“无懈可击”。需要强调的是,规范涉企执法检查,针对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低效执法,不是不执法、少执法,也不是执法越宽越好,而是要提高执法的精准性、规范化和威慑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编辑 | 李夏菁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